Friday, July 1, 2011

何以大学生多,大师少?

马来西亚的学生们寒窗苦读至少13年到16年(幼稚园3年,小学6年,中学5年再到大学预科班/先修班1年多)为了什么?如果问问身边的朋友都会说就是为了圆大学梦。希望能进入大学戴上四方帽。希望戴上四方帽后,市场价值升倍增加,未来的经济会有保障。

自打我有幸进入所谓的本地著名顶尖大学升学的第一天起我的脑海里就有一个问号一直出现骚我的瘾,好奇的想知道“大学为什么被称为大学呢?”问了室友,他说名字来的。问了中学朋友,面对这个疑问有人说因为大学校园面积大而大。是的,对说,大学的校园面积确实是大。也有人告诉我大学因为里面的学生年龄大而大。也没错,大学里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成年人了,甚至还有在业人士和已婚人士。也有个朋友打趣地说,因为上了小学和中学,再读下去的学校顺理成章成了大学。这几种答案似乎都有道理(有些蛮废的),都可以解释大学何以谓大,但是却都不是我要找的答案。


一年了,即将升上大二了。对于大学何以谓大这个“困扰”的问题,在某天看到台湾某著名社论节目而如点了明灯,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去理解。


大学因其拥有大师而大。什么意思呢?大师,就是知识渊博,在某一个领域有亮眼的成就,又不缺乏儒雅风范的知识分子。比如说钱学森、李雅轩那样成就突出却不爱慕虚荣,为各自专业文化,为民族知识而努力一生的人;大师就是张思之那样不畏权贵,不为一己私欲而甘为他人孺子牛的人。大学里的大师会对其学生说作为一位大学生,作为一位知识分子,不仅仅要关注学习的成绩,也要注意文化与道德素质的提高,更要关注民族、国家的文明与进步,乃至确保民主在国家的风气得以健全发展。现在时下年轻一代的大学生对于国家发展方向保持中立的心态而袖手隔岸而观,对于这种风气大学里的大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分辨黑白,懂得大是大非,做出对的选择。


大师以其无所畏惧,勇于追求和探索的精神告诉学生们,学术没有禁区,追求真理真知乃学者神圣之使命!大师以其追求自我,活出自我的生活态度告诉人们,哲学王是不存在的。我们都是普通人,但普通人完全可以追求真我,活出自己的色彩,做自己生活的智慧王。当大师精神与大学相结合就是极大丰富了大学的潜在精神。大学就应以这种大学精神塑造属于自己大学的精神体系,让大师引领未来的大学生,让大学延续产生未来的下一批大师。环环相扣,这个就是大学精神的新陈代谢,持续衍生数百年的要点!


大学因其学生大胆而大。学生大胆不是说目无法纪的粗暴大胆,也不是为匹夫之勇的无谋大胆,更不是一时贪玩娱乐而逃课的无知大胆。大学生的大胆是为不尽信书中言,不唯从教科书,不以老师是从,对一些问题有自己大胆的独到见解。大学生有的是小学生和中学生所没有的大胆。这种大胆是可贵的。大学生有的大胆是对于无论是校方、政府还是其他组织侵犯自身权利时可以勇敢的说不,理性的维权。大学生有的大胆是敢于突破种种不合理的禁区,追随大学里的大师不断求真理和正义。


因为有大学生的斗志、热血和勇气,1919年才会有五四运动的历史篇章;因为大学生的大胆,才有上街示威抗议政府不合理举动的醒觉报导;因为大学生的大胆,才有了生命之队的诞生,让社会道德底线在最脆弱的时候没有被触犯;因为大学生的大胆,才有了许多学生毅然不顾传统家庭的反对,进入深山落后地区支援当地,振作当地的教育。


大学生的大胆使到大学有了活气,不至于像为应付考试的中小学生那样死气沉沉,创造力没有展翅的空间;大学生的大胆使得民族、国家进步有了希望;大学生的大胆使得知识有人继承,真理有人追求,事业有人创造。当上一批的大师退下后,接由新一代的大学生上任,接位大师,继续传承大学的精神给下一代的新力军。


可是,大学精神却在反向地发展。大学生额位渐渐增加甚至开始处于泛滥的迹象。反之大师的力量却渐渐缩小,光环慢慢的无色。历久以来的大学精神体系原本环环相扣,互相替代而得以到如今。倘若大学生的素质下降持续,大师的光芒最终将黯淡,使得大学也变得毫无价值了。社会的乱想泡沫必须戳破,一旦不主动戳破这些泡沫迹象,一旦让其阻挡了趋势发展,最后待泡沫自己破掉的话,后果就很难收拾了。



大学是什么? 大学是你心里要的定义,由你来决定。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